“昨夜清霜冷絮裯,紛紛紅葉滿階頭?!薄?022年中國天文年歷》顯示,北京時間11月7日18時45分將迎來“立冬”節氣。立冬時節,民間流行“立冬補冬,補嘴空”,用美食來犒勞忙了一年的自己。一起來看看立冬補冬的美食有哪些吧。
餃子
“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在立冬這一天,北方大部分地區都會吃餃子慶祝,這主要是因為餃子是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人們認為,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餃子不能不吃,這一習俗延續至今。
關于吃餃子,各地還有不同講究。例如天津,在立冬時節一定要吃倭瓜餡餃子。但因為立冬時節已經很難買到倭瓜,不少人在倭瓜上市季節就買好儲存起來,專等立冬這一天包餃子吃。
羊肉湯
寒風起,羊肉肥,立冬時節,不少人都喜歡吃羊肉。羊肉性溫,既能御風寒,又可補身體,最適宜于冬季食用,故被稱為冬令補品。因此,某些地區,有著立冬喝羊湯的傳統習俗。畢竟羊肉是一種營養又美味的東西,最適合燉湯喝,而且寒冷的天氣下,喝一碗熱乎乎的羊肉湯,對身體好,也可以暖身體。
大蔥
南京有句諺語“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立冬時,南京地區家家戶戶都要吃點生蔥,當地老話說“立冬嗖嗖疾病盤,大蔥再辣嘴中盤”,所以用大蔥來抵抗冬季濕寒的氣候。大蔥性溫味辛,能夠驅寒散邪,所以也有很多老南京人在立冬這一天會吃一些生大蔥來驅散風寒,排汗辟邪。
糍粑
立冬時節,農村的老百姓會在這一天打糍粑。做好糍粑后,常向鄰居、親友互送品嘗,看看誰家的好吃。糍粑是將蒸煮后的糯米放進石臼里反復錘打,搓成團、粘著放白糖的豆粉一起吃,十分香甜。舂糯米糍粑是要慶豐收年景,祈望來年生活過得更美好。
姜母鴨
姜母鴨是福建臺灣等地區的漢族傳統小吃。它既能氣血雙補,同時搭配的鴨肉有滋陰降火功效。美食中的藥膳滋而不膩,溫而不燥,適合于秋季和冬季食用。立冬進補吃姜母鴨,有養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疏肝潤肺的功效。
咸肉菜飯
蘇州、常州地區立冬有吃咸肉菜飯的習俗,這主要是因為立冬過后天氣轉冷,當地人認為咸為五味之首,比較滋補。咸肉菜飯主要是用秋后的青菜和肥瘦相間的臘肉,放入當年產的新米蒸煮而成。據說這種咸肉菜飯又香又糯,咸香美味。
釀黃酒
對紹興人來說,立冬特殊的意味在于黃酒。從這一天開始,可以釀黃酒了!冬天氣溫低,水清冽,是最適合釀酒發酵的時節。因此紹興人把從立冬開始到第二年立春這段最適合做黃酒的時間稱為“冬釀”,祈求福祉。而且黃酒能溫中祛寒,發汗解表,對冬天容易感冒、怕冷體質的人來說,黃酒有很好的養生作用。
麻子果
江西上饒在立冬日有家家打麻子果來“補冬”的習俗。麻子果是流行于上饒、撫州一帶的漢族特色小吃,就是將蒸爛的糯米搗爛捶打,捏成小團,再裹上碾碎的炒豆、芝麻、白砂糖等而成的一種甜食。糯米含糖量高,糖尿病、腎病、肥胖等癥不宜食用。
團子
上海立冬一大習俗就是“吃團子”。團子是圓球狀,寓意團團圓圓,它與北方的元宵相似,又比元宵的個頭大。團子餡料有甜有咸:肉、豆腐干、榨菜、大蒜、姜、香蔥,藕、梅干菜、辣椒……把它們剁成細丁細粒,調味后放鍋里炒熟,并放上鹽等調味品,冷卻后開始用瀝干的糯米漿包團子。